传统古村落濒危 “乡愁”何处安放?

2016-05-12 14:01:43 来源:中国小康网 作者:张玉荣 责任编辑: 字号:T|T
副标题#e#

  呼吁立法保护

  4月12日,被文物圈刷屏、称之为“极为隆重”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,在北京召开。来自全国的会议代表,感受着新时期文物工作者的机遇与责任,思考着如何“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”。

  城镇化进程加快,怎样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平衡点,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?新技术浪潮涌动,能否让文物保护搭上“互联网+”“大数据”“云计算”的便车?有着厚重历史的文物古村落保护也势在必行。

  “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”冯骥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道:“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古村落,2010年是270万个,10年就消失了90万个,现在的自然村只有200万个左右。中国13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都在这些古村落里,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全部都在村落中。”

  冯骥才指出,传统民居建筑是民间文化的承载空间,其中留存着大量的历史信息、文脉记忆、艺术创造和生活方式。传统村落每一处都凝结着先人们大量的心血和智慧。对中国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与发掘,可以为中华民族存留更多鲜活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。

  “物质文化遗产有《国家文物法》,非物质文化遗产有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》,古村落也应该有《中国古村落法》。”冯骥才曾表示,古村落的保护不能变成官员的政绩、学者的科研成果、开发商的资源,靠立法保护势在必行。

  冯骥才呼吁:“古村落孕育了中华传统文化,也承载着我们的乡愁。每个村落都是一部厚厚的历史,我们已经把600多个城市变成千城一面,就不要让村落消失得更彻底了。”

  “传统古村落的保护,古文物的保护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旅游项目来开发,意图得到什么回报,各级政府都应拿出一定资金进行保护,有利益回报更好,没有回报也要抢救,不能只是为了行政目的和经济利益。”长沙市文史专家陈先枢向《小康》记者谈到:“不能按照短期效益看投入产出。现在环境保护好了,十年二十年后是会看到效益的。”

相关推荐


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
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
ID:chxk365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