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公车:轻车简从可能丢官 宋朝以后流行坐轿

2016-07-07 11:05:25 来源:环球网 作者:佚名 责任编辑:朝画西施 字号:T|T

  汉哀帝时,豫州刺史鲍宣也因为没坐对车而被免职。按照汉代的规定,刺史应该乘坐四匹马驾驶的车,并且要配备车盖装饰。但鲍宣在巡视时,轻车简从,只用一匹马拉车,并且车上也没有规定的装饰。事发后,鲍宣因为违制被罢官。

  宋朝以后流行坐轿子

  规定武官不准坐轿子,禁令形同虚设

  东晋时期,国都位于江南,而南方的马又比较少,轿子开始流行,成为“公车”的重要形式。当时,上自天子、王公,下至官员、百姓,都可以乘马,但轿子却是给宰相、大臣等地位尊贵的人的特别恩赐。到了北宋时期,百官办公往往乘马,轿子是给重臣老病者的特供。宋室南渡后,百官普遍乘轿。此后历朝历代,轿子一直是“公车”的主要形式。

  不同等级的轿子,区别主要体现在轿夫的数量和轿子的颜色。值得一提的是,作为一种特供,文官比武官更有资格享受轿子。例如,明朝初年出台规定:三品以上的文官准许乘坐轿子,三品以下的官员只准骑马;勋戚、武官不管老少都不得乘轿;违制乘轿、擅用八抬大轿的,要受到严厉惩处。

  惩处有多严厉?一次,一位四品官员离开京城办案,偷偷坐了轿子。谁知恰被朱元璋派出的耳目逮到。朱元璋毫不含糊地把那位超标用“车”的官员处死。自此,满朝文武官员再也没有人敢超标用“车”了。不过,虽然明令禁止,但到了明中叶以后,律令松弛,百官不分大小纷纷坐上了轿子。甚至连举人、监生、秀才都坐起了轿子。

  清朝伊始,鉴于公车使用的混乱情况,政府另行制定了严格的制度。例如,满族京官不分文武一律乘马,不许坐轿。但在特殊情况下,即同时符合“一品”“文官”和“年老疾病不能乘马”三个条件,经过特许才能坐轿。再如,汉族文官可以乘轿子,三品以上京官可以坐四抬大轿,出京则可以坐八抬大轿;四品以下可坐二抬轿子,出京可以坐四抬轿子。

相关推荐


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
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
ID:chxk365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