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朝官员善用测谎术 曾凭此救名将李靖一命

2016-07-05 08:43:40 来源:环球网 作者:佚名 责任编辑:朝画西施 字号:T|T

  那位奉旨办案的御史,知道李靖是冤枉的,然而要证明一个人冤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,尤其是在李渊已经做出有罪推论的情况下。御史一路上苦苦思索着良策,过了几个驿站,忽然有主意了。

  在路上,御史忽然惊慌失措地对告状人说:不好了,不好了,你写的那份状纸由于助手玩忽职守丢掉了。然后拿起鞭子就抽打主管行李的人——“诈称失去原状,惊惧异常,鞭挞行典”。丢了状纸咋办?那时候又没有电子邮箱,找家打印店再打印一份。于是御史假惺惺地道歉,请告状者再写一份。对方于是再写一份。

  御史大人拿了新的状纸,却又拿出那份所谓已经丢掉的原状,两相对比,居然错漏百出,出入很大,御史马上回京城向李渊汇报,于是一场诬告阴谋败露,李靖将军有惊无险。

  小结:

  唐朝御史诈称状纸丢失,让原告再写一份,其实无异于一次测谎实验,只是不让被测验者觉察出来而已。御史明白,如果控告不属实,那么撒谎的人不可能记住每一个虚构的细节,撒过谎的人都知道,前面的谎言是很难精确地记住的。御史不能直接证明李靖是冤枉的,但他可以通过告状人前后出入的错误,以证明控告的荒谬,从而洗清李靖的冤情。

  注:李靖在唐高祖时被人诬告谋反,唐史并无记录,但唐史提到了李靖在晚年的时候,被人诬告谋反,但查无实据,诬告者被绳之以法。

  清朝神探:

  通过家常聊天来测验嫌疑犯的诚信度

  清朝乾嘉年间的张问陶不只是诗画大家,也是货真价实的一代神探,他的断案方式也充满着心理战的锋芒。

  据《清类稗钞》的“狱讼类”记载,张问陶以翰林的身份到山东莱州当知府,恃才傲物,对山东巡抚很无礼,巡抚大人心里不爽,但朝廷官员对巡抚说:别看这小子狂傲,可他真的有才,不会耽误老百姓的事,“张守虽书生,尚不误民事”。巡抚不信,就拿一件棘手的案子来考验他。

相关推荐


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
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
ID:chxk365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