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震云:文学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交流

2017-11-30 15:10:59 来源:人民日报 作者:吴焰 责任编辑:武金洋 字号:T|T

  谈及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时,刘震云自有一番见解。“在各种各样交流中,最节省成本的交流,就是文化交流。书籍正是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载体。”

  他不疾不徐地道来。“打开一本书,一本文学作品,马上能知道书中的民族,是怎么喝水的,怎么吃饭的,怎么谈恋爱的,甚至怎么生孩子的。他们的形象、性格就能立体起来,情感、灵魂也能大体感受得到。”

  而文学作品特有的趣味感,在不同民族国家的传播里更易体会。“好比你吃俄罗斯的一种包子,会不由自主地想与中国包子比较。那种比较的趣味感与滋味感,令跨文化交流充满了诱人的滋味。”刘震云说得津津有味。

  当然,“成本最低的”交流,离不开“水平很高的”译者。刘震云坦言自己很幸运,能够和世界一流的汉学家、翻译家合作。“要知道,作家只要懂一门语言即可,翻译家可不行,要非常熟悉运用至少两种语言,还要熟悉两个国家的生活、历史,能够理解文学、作者与生活的关系。这才能把那些话里有话、弦外之音,把那些幽默感,翻译出来。”

  随着作品越来越多地被改编搬上银幕,小说被译成20多种语种在海外发行,刘震云也成了诺贝尔文学奖候选呼声最高的中国作家之一。问及于此,他来了句“刘氏幽默”:“获奖对作者来说,当然有很重要的意义。其中一个意义是,得奖时可以说了:获奖不重要。”然后,这个并不认为自己幽默的人,用他的“严肃脸”说:评奖是评委们的事,我要做的,是把书写好。

  不禁想到他今年夏天走红的一个演讲视频。那是他在北大的校友致辞,关键词是:我们民族最缺的就是笨人。他提到两个于他一生都很有意义的亲人导师。一位,是外祖母,身高只有一米五六,却是方圆几十里割麦子的“头把镰”。祖母的诀窍是,割麦子时,腰弯下去后就不再直起来,专心埋头收割。第二位,是木匠舅舅刘麻子。舅舅做的箱子、柜子,是周围四十里最好的。舅舅打心眼里喜欢木匠这种活路,别人看树是树,他看到一棵树,心里想的却是“要是能给女儿做嫁妆该多好”。“不聪明也不笨的人,一辈子干好一件事就成”——舅舅的话让他始终铭记。

相关推荐


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
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
ID:chxk365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