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村医生贺星龙奔波在出诊的路上,党员贺星龙活跃在需要他的村民们中间。然而,在乡村医生和党员这两个身份之外,像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一样,贺星龙还是一个儿子、一个丈夫和一双儿女的父亲。 儿子常年翻山越岭奔波在出诊路上,家中的母亲每每坐立不安,既担心山路崎岖摔着儿子,又忧心儿子看病出了岔子,落下埋怨。熬不过那份揪心的母亲起初干脆陪着一起出诊,“为了赶着能多看几个病人,他总把摩托骑得飞快,我坐在后面就时不时说一句‘妈在后头呢’,他听见总要把速度缓一缓,他又跑快了的时候我就又重复一遍。” 2008年,乐堂村原有的小学被撤并,考虑到女儿可晶也到了上学的年纪,贺星龙的爱人陈翠萍便瞒着星龙在县城里四处踅摸着找间10平方米左右的门面,想让星龙在县城开间诊所,既方便以后孩子上学,也能免去星龙总在村里奔波出诊的辛苦。交了定金后,翠萍才回到村里向星龙和盘托出她的打算,不料却遭到了星龙的极力反对,在翠萍的再三逼问下,贺星龙嗫嚅着告诉了翠萍一个令她震惊的事实:为了节省浪费在路上的时间,贺星龙瞒着她贷了12500元钱,在30里外的移民新村买了两孔闲置的窑洞作为第二诊所,方便周边3个自然村的人有个集中的地方。事情的发展不难想像:定金要回来了,门面房退了,夫妻二人为此冷战了不少日子。“我从一开始就知道,星龙是不会进城的,他的心已经留在这儿了,他放心不下村里的病人。开了第二诊所也好,不用大老远背着那些药瓶跑,他能轻快点,我也放心些。”面对屡劝不动的丈夫,通情达理的翠萍选择了理解和支持。 2009年,陈翠萍带着两个孩子在县城租了间旧民房安顿下来,从此,一家四口,分居两地。由于外出看病的贺星龙恪守“不在村民家吃饭”的原则,翠萍只能每个周末回家做足够贺星龙吃一个星期的面条和馒头,冷冻在冰箱里,方便他救急。然而,大部分时间都在出诊路上的贺星龙根本没时间煮饭,周末回到家的陈翠萍拉开冰箱门的一刹那经常满腹心酸:冰箱里的面条和馒头几乎原封不动塞在冰箱里。尤其到了患者发病高发期的冬天,忙着在患者之间来回奔波的贺星龙经常饥一顿饱一顿,晚上回到寒气逼人的窑洞里后,疲惫不堪的他常常等不及烧炕便和衣睡下了。 |